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小学毕业的他,是董明珠的最大对手
发布时间:2017-11-15 14:47:59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投融界 摘自:
  

说起董明珠,可谓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在她的管理下,格力自1996年以来就稳居中国空调第一位,格力电器的流通市值甚至高达2015亿元!


竞争对手甚至称她为“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中国商界的铁娘子”!


但是,如此厉害的铁娘子,一直以来却有个十分强劲的竞争对手!


这个人,把一家资产只有5000块,员工只有23人的小厂,打造成了今天中国家电巨头、年业绩千亿的帝国,并一直在格力后面紧追不舍,对格力空调大王的宝座虎视眈眈;


他被董明珠视为“最强大的敌人”,从商业大战到挖人,他从来没有退缩过,甚至让董明珠罕见地在两会这样的场合表达对他的不满。


这个人,就是美的集团掌门人何享健。


 


从造塑料盖到造风扇


何享健,1942年出生于广东顺德,26岁之前,他的履历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高小毕业,辍学务农,工厂学徒、工人、出纳,公社干部。


1968年时,为了“生产自救”,何享健带领23名村民集资5000元,创办了“北?蚪值浪芰仙??椤保?蜗斫∪巫槌ぁT诘笔保?馐敲白啪薮蠓缦盏摹白时局饕逦舶汀薄?/FONT>


此后12年间,这家小作坊一直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存,这个实体的名称历经“顺德县北公社汽车配件厂”到后来的“顺德县北公社电器厂” 。那时候,何享健背着刹车阀、橡胶配件这些小玩意坐着闷罐火车四处跑市场。


为了节约开支,困了就睡在火车站,饿了就沾点白糖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或干脆饿着。他怕差旅费被人偷走,不敢乱放,就藏在鞋子里面。


但即便这样,企业的发展也一直不尽如人意。因为这种小作坊根本没啥技术含量,在当时也是一捉一大把,如果没有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这种企业也只能淹没在滚滚市场大潮中。


然而,十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何享健培育出了异于常人的市场嗅觉。在他的领导下,生产组先是生产药用玻璃瓶和塑料盖,后来又开始替一些企业做些发电机配件,企业也慢慢有了起色。


到了1980年,何享健正式涉足家电制造业,为广州第二电器厂生产电风扇零配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生产电风扇并不是很难,便干脆自己买回零配件,在同年11月造出自己第一台40厘米台扇,当时叫“明珠”牌。


也许是对这个牌子不很满意,何享健发起征集商标,“美的”、“彩虹”、“雪莲”,一年后,企业改名“顺德县美的风扇厂”,何享健担任厂长。当时的美的,员工251人,年产风扇13167台,总产值328.4万元,利润41.8万元,经营状况已发生根本转变。


 


排除万难生产鸿运扇


力排众议进军空调行业


一时的成就并没有让何享健感到沾沾自喜,没过多久,他就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新制造的塑料转页扇,也就是常说的“鸿运扇”。


这种风扇风力柔和,摆放灵活,并设有跌倒安全装置,适合睡眠时连续吹风使用。何享健十分兴奋,托人买了一台,就开始仿制。


但为了解决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技术问题,何享健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资金都有些周转不过来了,那时候压力非常大,员工们也很不理解,我们做台扇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种转页扇?


在各种困难之下,何享健还是咬紧牙关撑了过去。1986年,美的生产的鸿运扇研制成功,并且以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价格迅速抢占了市场,而之前美的所做的台扇,因为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早已无利可图。


1987年,何享健迈出了更大的一步,进入了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空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生产设备买来了,零配件采购来了,管理技巧学来了,但产品质量、市场卖点、营销渠道,所有东西都要重新开始。


这时候,又是何享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稳住了员工们心思,他一边派人到日本学习相关经验,一边带头加班优化产品销售渠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美的空调终于走上了正轨。


1988年,美的电器公司实现产值1.24亿,成为顺德县十家超亿元企业之一,其中出口创汇达810万美元。


 


股份制改革与MBO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开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顺德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那时候,比美的规模大、牌子响的企业都在观望推辞,何享健却四处游说,主动申请当试点,就这样,美的成了全国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革的乡镇企业。


1992年,美的完成股份制改革;1993年,美的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当年,美的还以1.36元的每股收益成为了深交所的业绩冠军,绝对堪称当年的奇迹!


 


何享健之所以坚持股份制改革,是因为之前美的公司挂在集体名下,何享健只能按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规律办事。


当时,美的所在地北?蚴撬车戮?寐浜笙缯蛑?唬?苌儆型庾势笠翟敢獾奖?蛲蹲剩??淞俳?娜萜嬲颉⒐鹬拚蛟蛴涤懈?玫牟?祷?『屯蹲驶肪常?萆?⑼蚣依帧⒏窭际说燃业绱蠊?鞠群蟪鱿郑?赖脑谡庑┢笠抵斜硐植⒉怀錾??/FONT>


当时北?蛘蛘??悦赖目晌?/FONT>“照顾有加”,企业投资甚至薪酬标准都需要这个“婆婆”的批准。一些决策触及个人利益,动不动就有人写信告状,政府什么都加个意见,派人调查。


这样的政府管企业的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权和员工的积极性。何享健希望通过股份制改革,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手段调动团队和员工的积极性。在他看来,唯有如此,美的才能投身更加开放的全球竞争中去。


美的计划大幅度调整管理人员的工资,比原来提高50%到1倍,但方案递交到当地的镇党委书记后,书记明确表示反对:这镇里机关的拿多少钱?教书的拿多少钱?你一个保卫科科长工资比我的还高?绝对不可能!


然而,北?蛘飧鲋槿?切≌蚨匀瞬诺奈??τ邢蓿?唤鑫薹ㄓ氡本┥虾5却蠖际邢啾龋?幢阌肭嗟旱瘸鞘邢啾纫苍洞ο路纭N?饲蓝岷土糇∪瞬牛?谐』?募だ?逯剖潜厝坏摹?/FONT>


虽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美的还是悄悄地实施了大幅提升薪酬的政策。改制让一些精明能干的职业经理人怦然心动。而一年后美的业绩的飙升,也证明了何享健决定的正确性。


1998年开始,何享健又花了3年时间,逐步从当地政府手上受让美的股份,并最终成为美的的第一大股东,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案例。自此之后,美的便彻底摆脱了政府的束缚,往着何享健期待的现代化、规范化大型企业发展。


 


业绩一落千丈


事业部改制拯救美的


1996年,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美的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此前1994年、1995年,美的空调全国销售排名在第三、四名左右,到1996年却落至第七位,到了1997年进一步下滑,销售年度的空调销售台数和销售收入还要低于1996销售年度。


一位管理人员回忆:“很多高管都懵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也不知道企业出了什么问题。”美的一位负责市场工作的高层进行调研后甚至在内部会议上用“伤心、痛心、灰心”表达其心情,可见当时美的的困难何其严重。


正当美的陷入困境之际,“美的因效益不佳将被科龙收购”的传闻又闹得满城风雨,何享健后来证实:“当时政府为搭建顺德家电航母,有意让美的、科龙和华宝三家企业合并,并有意让我出任总经理。”他对“拉郎配”很不赞成,坚持不让自己和美的参与,他说“我们美的要走自己的路,我们自身要去突破,去改变”。


经过反复思考,何享健决定启动“事业部改制”。当时的美的,一共有1万多人,所有部门都向老板一个人汇报,何享健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文件签不完的字。何享健后来回忆:“企业大了,整个体制不适应,也是‘大企业病’,体现了高度集权,没有效率,下面没动力,也没压力,没激情,所以一定要改。”


反复思考之后,何享健决定引入松下实践的事业部制。1997年开始,空调、家庭电器、压缩机、电机、厨具5个事业部相继成立。何享健下放权力,由事业部负责生产制造及销售。并且引导企业开始走向股东、董事会、经营团队“三权分立”的经营模式。


经过事业部改制之后,原本总裁大包大揽的局面被改变,集团被分拆成不同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有极大的经营自主权,积极性被高度调动起来,美的迎来高速发展期。


1997年开始,何享健基本上就退出了对美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何享健认为,“只要把激励机制、分权机制和问责机制建立好了,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才来帮你管理。”而后来美的电器董事局副主席、总裁方洪波就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


短短四年时间,美的业绩涨了四倍,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仅用四年就完成从30亿元到100亿元的跨越;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140亿元,是1997年的四倍多。空调连续五年跻身国内市场前三名,牢牢占据着第一阵营的位置。


 


传贤不传子


何享健完美谢幕


2012825日,美的集团宣布何享健将卸任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其职位由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接任。创始人何享健没有将公司付于家族成员之手,而是交给了一班职业经理人打理。这在国外司空见惯,在国内家族企业中却属鲜见,被称为“美的式传位”。


这样的做法,再次体现了何享健在管理改革上的大胆,也体现了其充分的自信、较高的管理水平和高于常人的境界,国内民营企业能做到这点的恐怕没几个。


而他这种做法,也无疑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以及与职业经理人机制的管理组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


何享健特别爱起用年轻人,美的集团原11人的管理层中,平均年龄只有39岁,在目前新一任的董事会成员中,年龄均在35-45岁左右,并且都是25岁进入公司,在美的工作时间平均达14年左右。


在新一任“内阁”班底中,黄健、蔡其武、袁利群、黄晓明、栗建伟等名字,皆是清一色的职业经理人。何享健兑现了早些年的承诺:不做家族企业——尽管他的决定可能出自儿子何剑锋在很久前就表态的无心继位。


在这场接棒大戏中,最易被遗忘的角色是何享健的独子何剑锋。事实上,在几大富豪的“太子”、“公主”中,何剑锋大概是最叛逆的一个,不仅不想继承父亲创下的家业,还在上风高科另起炉灶。


同样是留洋“海归”,他更愿意当快乐“资本男”。继2004年他将掌控的盈峰集团旗下东泽电器卖给上海永乐之后,何剑锋就接连出手,促成美的对上风高科、易方达基金的收购。


研究调查发现,在未来十年,80%的企业将接班换代,80%的企业里又有80%的二代不愿接班,即有多达64%的企业将出现接班危机。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其成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一是创业,把事业做大;其二是守业,把事业做强;其三则是传业,把事业做久。很多企业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做大做强’后,由于选错了接班人,让企业没能‘做久’,类似遗憾并不鲜见。创业在我,守业不必在子孙,现代企业家应有这样的境界。既然专业的人更能做好专业的事,为什么非要把后代拉上前台呢?这既是对子孙不负责,也是对企业员工,特别是跟着自己创业的一帮元老不负责。”


 


和何享健比,董明珠输在哪里?


与董明珠相比,何享健更像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人。他为人低调,经常以自己普通话讲不好为由婉拒媒体来访,甚至拒绝在公众场合发言。


但在低调背后,却是何享健独到的目光。从美的创立开始,生产鸿运扇、进军空调行业,再到后来股份制改造、A股上市、MBO、选择接班人等一系列事关美的集团长远大计的关口上,何享健都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潮流,让企业永远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董明珠更像是一位商业明星。为了给格力刷脸,董明珠满中国跑、满世界飞,出现在各种企业论坛、商会,必须或浓妆或淡抹地去拍大头像,思考五号粉底和七号粉底的区别。


问题是,格力缺这点广告费吗?格力最缺的,是董明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董明珠静下心来思考企业未来的时间和精力。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都给了摄像机和相机,董明珠还剩下多少用来思考格力的发展战略呢?


当然,作为一个国企管理人,董明珠的做法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只有把自己和企业捆绑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她的所作所为,让她更像一位卓越的销售经理,而不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正如何享健说的一句话: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转折点,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企业该转折,这条路一开始是金光大道,可能越走越走就是死胡同,而过去的成功往往却成为了陷阱。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香港金龙网站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