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烧钱上千亿,他终于扭亏为盈拼到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2017-8-10 11:16:36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新兴产业投资联盟 摘自:
  

有这么一家企业,在大众眼里默默无闻,但在资本市场却是“赫赫有名”:


它被投资者称之为“不死鸟”和“烧钱王”;被竞争对手攻击指责为是不断获取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的“烧钱机器”;甚至有知名财经作者将之形容为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悲剧”。


因为深陷亏损怪圈,十几年的时间里,它几乎是中国半导体界最受非议的公司。


但胜利的曙光还是盼来了,2017年这家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并做到全球第一,成为中国企业的骄傲!!!


这家企业就是京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而带领京东方走向全球第一的正是创始人王东升。


“中国要是没有像京东方这样的企业,联想、华为、小米们都得给牢牢掌握面板行业话语权让给日韩企业,还不知道要给他们创造营收!”


20年的时间,王东升带领着京东方,改变中国液晶显示器在世界上的被动局面,自主研发,最终成为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


 


1


80年代初,杭州电子工学院毕业的王东升加入北京电子管厂。


这是一个曾经无比辉煌的老军工企业,一度是中国最大最强的电子元器件厂。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个“万人大厂”连续七年亏损,濒临破产。


“当时1万多在职职工、4000多退休职工。1986年至1992年连续7年亏损,每年亏损几千万元,职工医药费没处报销。”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带来了国企改革的契机,年仅35岁、时任总会计师的王东升临危受命,出任厂长。


王东升不傻,刚开始他并不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他很清楚电子管厂的现状,观念老、体制老、产品老、技术老、生产设备老,完全不具备竞争力。


“当我听到我们厂的一些老职工趁着傍晚去菜市场捡白菜帮子后,我觉得,我不能离开,我不能在企业生死关头撒手不管,人不能忘本忘恩。”


就这样,王东升推却了其他公司给予的高薪厚职,毅然接下了年亏损数千万元、频临倒闭的北京电子管厂,担任该厂厂长。


既然担下了这个重担,那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扭转厂子亏损的局面。


当时,电子管厂资产负债率高达98%,根本没有哪家银行愿意放贷,王东升劝说银行将债务转成股份,但银行提出:必须找到新的投资人,才考虑债转股。


但又有谁会愿意投资这样一家厂呢?


办法都是被逼出来的。19934月,王东升带领员工自筹到了650万元资金,并完成了公司的改制,正式更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东升任董事长兼总裁,这就是京东方的前身(2001年更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后,工科出身的王东升决心改革,为了改变公司产品老、技术旧的现状,从前就接触过国外先进技术的王东升选择走“人才、技术”双管齐下的道路。


1994年,王东升选择与日本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发展与日本技术企业的业务合作,从中获得最新产品。


同时他还组件企业内部的研究小组,专门对液晶显示屏进行技术跟踪和研究,做好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准备。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甩掉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帽子。


1997年,京东方与台湾冠捷科技合资,成立东方冠捷电子股份公司(京东方占股51%)1999年投产后成功盈利,把台式电脑CRT显示器做到了世界第一。


正确的生存战略,帮助京东方渡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期。从1994年开始盈利(800万元),到1997年盈利已达5000万元。


 


1997年,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实现B股上市。京东方从濒临倒闭到涅??重生,仅用了5年时间。


 


2


王东升认为京东方作为一个电子行业中的大企业,必须研究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和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品市场,在市场中找准产品结构调整的立足点,从而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


1998年至2002年,在中国彩色显像管行业尚在如火如荼之际,王东升预见到液晶显示技术(TFT-LCD)必然取代显像管技术(CRT)。


于是,在1998年年末,京东方开始进入小尺寸平板自主经营、研发阶段。从电子零件的生产,到最新型显示器的自主研发,京东方一下子就提高了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面板虽然听来简单,用王东升的话来说,“听起来就像搓衣板一样没有技术含量”。但实际上,这是不折扣的超高技术、超高资金门槛的行业。


其实在1999年,京东方就已经把老产品彩色显像管做到世界第一。


而当时对于王东升进军新里新领域的想法,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公司上市了,募集到了3亿多的资金,而且现在彩色显像管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开始赚钱了,为何不继续搞彩色显像管呢?”


但是王东升很坚决,他就是要做新领域,搞自主研发。


全球的TFT-LCD技术自从被美国人研究发明,在日本实现产业化后,又被韩国、台湾企业反超,经历了30年,已经发展得欣欣向荣,京东方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迅速弥补这30年的技术差异,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在门外苦苦徘徊的时候,一个机会出现了——韩国现代集团因为过度扩张、负债太重,要出售旗下的液晶业务,这对京东方无疑是最好的进入方式,“通过收购海外企业的技术、市场以及人才,能够高起点地迅速地切入这样的高端领域。”


当时王东升力主兼并,但却遭到董事会大部分人的反对。


“董事会开了10个小时的会,大部分人反对收购,认为风险太大,技术水平太高我们消化不了。但我坚信半导体替代电子管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不及早介入就会被甩得越来越远;如果成功收购,可能是一个让中国显示技术一步前进15年的历史机遇。”王东升做出了彻底改写京东方命运的抉择。


2003年,京东方花了3.8亿收购了该企业。并利用韩国现代企业内部的液晶屏业务和专利,增加京东方在液晶显示器方面的竞争力。


 


3


前沿技术要形成规模效益,需要常人意想不到的超大规模投入。王东升带领京东方开始了“刀尖上的舞蹈”。


开始时的一切还都顺风顺水。收购企业一事如愿进展,掌握了技术的京东方时不我待地于20039月投入约100亿元,在北京开工建设第5TFT-LCD生产线,当时,全球尚无6代线。


这一年,京东方创下111.8亿的营收记录,也由此开启了国内自主研发的新篇章。


可是,到2005年却急转直下。韩国、日本等厂商的5代线产能集中释放,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急剧下跌。2006年京东方上市融资计划受挫,使之雪上加霜。为了保障现金流,不得不借款70亿元,其中一半是短期过桥贷款。


2005年至2006年,京东方连续亏损33亿元。王东升内外交困。


不得已,只好卖掉了冠捷的股份,可即便如此,王东升从来没有放弃TFT-LCD的研发与产业布局,没有放弃对平板显示技术创新的坚守。


2006年,京东方在总投资上升约7.3%的情况下,实现产能扩张30%以上。2007年二季度,行业回暖,蓄势待发的京东方抓住机遇,每月赢利达1个亿以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液晶面板市场再次崩盘,半年时间里产品价格下降了60%


生死关头的京东方不得不面临巨额投资的压力:京东方在成都4.5代线投资34亿元、合肥6代线投资175亿元、北京8.5代线投资280亿元、鄂尔多斯5.5AMOLED(世界最先进的主动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生产线投资220亿元……


这期间,京东方累计亏损80亿元,累计投入500多亿元!连续亏损却连续巨额投资的京东方,被资本市场诟病为“烧钱机器”。


即使是泰山压顶,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王东升从来没有动摇过。但不到60岁的他已是白发如雪。


 


4


曾垄断中国液晶面板市场的跨国公司当然不能容忍京东方的崛起,在京东方的发展过程中遭遇国外厂商各种手段的“围堵”可谓是屡见不鲜。


但王东升还是笑到了最后。


2016年京东方的智能手机LCD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市占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市占率在第四季度跃居全球第一,显示器显示屏市占率全球第二,电视显示屏市占率全球第三。


2017年第一季度,京东方终于迎来了盈利24亿元,比同期整整翻了20倍。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能达到45亿元左右。京东方终于在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有数据显示,京东方如今公司的市值已经能够达到1455亿。


“经过10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完成从平板显示领域的‘进入者’到‘追赶者’的转变;目前,我们是‘挑战者’。“


2018年到2022年,京东方要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力争做到总体市场份额、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全球第一。”王东升说,“2023年到2027年,京东方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为什么要如此近乎苦行僧般地执著?“若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不能只尽力于‘独善其身’,还要尽责于‘兼济天下’,更要尽心于‘经世济民’。所以我们以‘产业报国’作为产业人的本分。”


王东升已做好足够的准备开始他新的“十年磨一剑”。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香港金龙网站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