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成功人士:总觉得自己是骗子、冒充者
发布时间:2017-9-14 15:06:56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张潇雨 知乎 摘自:
  

1 年前


和很多人一样,我的一个朋友在里约奥运会之后迷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张继科,整日刷他的新闻或是转发他的微博,不亦乐乎。然而前两天我把一篇张继科的新闻转发给她时,她却回我说:不想打开,不看了。


我赶紧问:为什么?她答道:人家 24 岁的时候拿大满贯,我 24 岁还一事无成,像个大咸鱼。


我心里笑笑,回她说:我很能理解啊。最近正好看了《纽约客》写 Sam Altman 的长稿,不禁有一种巨大的失落。人家 30 岁的时候已经开始「invent the whole future and has a plan」了,我呢,这把年纪了还什么都没有。


朋友说:哎呀,我 19 岁的时候天天看 Elizabeth Holmes 感觉痛不欲生,后来 Theranos 不也是个惊天骗局么。没关系没关系。


嗯,刚才还是她在抱怨,现在又来安慰我了。


仔细想想,这个朋友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事无成」——从清华毕业之后,她正在耶鲁的法学院读书,纽约最顶级的几家律师事务所的 offer 也近在眼前。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她不仅不是「一事无成」,还颇为成功。


但我也深知,朋友并不是故作姿态。不仅因为,我们曾反复互相说起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抑郁情绪,也是因为类似这样的朋友,我还有很多。工作经历使然,我的生活中总能遇上这样的人——他们聪明能干,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也也颇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太开心。


前一阵和另外一个朋友聊天,他显得很是苦恼。在我眼里,朋友是个极其「成功」的人,从小就是学霸,后来去了最好的对冲基金工作,又靠自己的能力做投资,早已不用为钱担忧,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婆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我问他在愁什么,他说:我想创业做点事情,但发现自己「什么都能做」,其实也就是「什么都不会」。你知道这种感觉有多痛苦吗?


我说:我当然知道。但你为什么不就做你最擅长的事——投资呢?他沉默了一会儿答道:我总觉得那个东西有点虚。之前可能是我运气好,才挣了那么多钱吧。以后万一不行了呢。


我想起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冒充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意思是,那些被社会定义为成功人士的人常常有一种状态:虽然被外界认同,但内心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的赞美,并且愿意贬低自己的成就,比如将其归功于运气等客观因素,总觉得自己是「骗子」或者「冒充者」。他们常常担心被「识破」,或者「假面具」被撕下。于是,他们一生都在追求一种飘渺的「真实的成就」。


另外一个朋友也很有意思,他是运动天赋颇高,篮球网球冲浪攀岩潜水样样都不错,我们一同开始学习某个运动项目的时候,只需要几节课,他就能把其他人甩在后面。他自己也颇为得意这一点。不过唯一的问题是,他总是爱更换自己的「主项」,而不原因固定在某一种运动上。前一阵听说他在潜水,几个月后,他就说「我最近在玩滑板了」。


我问他说:你潜水不是很厉害吗?怎么不继续了。他答道:我好奇心重,反正都玩玩儿呗,又不打算个职业。


我追问他:那你准备某一天固定下来某一两个运动项目认真学一学么?他说:我也不知道。我说:以我对你的了解,我明白你怎么想的。只要你对这些运动一直保持着「随便玩玩儿」的心态,你就可以一直享受那个「我运动天赋很高于是掌握新项目很快」的愉快感里,但当你真的投入精力和感情去做一件事,你就要面对一种「可能我认真练习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你恐惧。


他看了我一眼说:嗯...是。这就像我小时候考试之前故意不好好复习一样,只要我没努力,就永远可以说「要是稍微用点心我肯定可以」,而要是考得不错我就可以说「我太有天赋了」。这种状态让我觉得安全。


我想起@简里里 老师的一次演讲,叫做《黑暗是另一种光明》。里面说,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里在心理上有两个特殊的位置:一个是 PS 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即偏执分裂样位置;另一个是 D 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就是抑郁位置。她是这么说的:


什么意思?我听我的督导这么说:PS 位可以理解为 PhotoShop。就是说,在这个位置上,你会把「痛苦的真相」PS(美化)成你可以接受的样子。比如,我不愿意面对「失败」这个痛苦的真相,于是把它美化成为「我没时间复习。如果我有时间复习,我不比别人差」。


做咨询师这么多年,来访者每次都会带一个 PS 过的问题来找我。TA 会说,如果我的孩子听话就没事了;如果我老公回心转意就没事了;如果我跟领导的关系处好了就没事了;如果我找到女朋友就没事了……


刚开始做咨询师,你会陷入 TA 的圈套。你真的帮他处理这些实际的问题。然后你发现,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因此,你必须陪伴来访者,一起在适当的时候,离开美化过的 PS 位置,起身走向 D 位置。


D 位置上,你要面对「真相」。D 位置标准的翻译是抑郁位。你开始思考你的行为、你的动机,还要去面对你的脆弱、孤独、懦弱、恐惧等等。你不断地思考,几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抑郁」。


这就是一种,「聪明人」的诅咒。在这里容我学术般地定义一下:不管是「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主要指不受过往知识所限的先天的禀赋,比如数理计算、归纳演绎、知觉记忆、图形识别等能力),还是「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主要指后天习得的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1]——都可以成为一种负担。聪明的人由于更容易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学东西很快,选择也很多,也就更难专注在某一个领域里做出成就,获得幸福;以及,由于从小就比别人懂得更快更多,聪明人对正向的激励总是相对麻木的,而一旦遇到了失败和挫折,TA 们就会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伤害。


「聪明人」们终究会意识到,凭天赋做事是走不远的,过份的求全也是走不远的。只是觉悟的早晚不同,决定了人生轨迹的不同。


更可怜的是,TA 们无法向太多人抱怨这一点。你随时可以说「我的原生家庭给我造成了伤害,于是导致我现在很多时候都很不开心」;但 TA 们却很难和人诉说「我太聪明了,我选择太多。所以我不开心啊。」你如何期待别人能真的理解呢?


而最终的诅咒可能是,如果聪明人们一直「成功」下去,就会慢慢陷入「自我中心偏见」(Myside Bias)里。天赋和运气不断带着 TA 们取得各种成就,于是就更加深了 TA 对自身方法论的自信。久而久之,TA 们就开始固执己见,或者舒服地停留在自己的认知框架里不愿意出来。


直到有一天,TA 发现自己迎来了那次命运里注定躲不过的失败。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香港金龙网站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